最近,某中学初三年级一个女生的答案,让很多大人都自叹不如,感叹:原来我们不懂爱!
女生叫滕霏,前几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原来我们不懂爱》,说可以从身边人、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们的文章交上来,十四五岁的他们,对情感的理解之深让老师非常感叹,其中滕霏的文章最让老师惊讶:“小小年纪,她很会观察和思考,对爱情的理解比很多成人都要深刻。”
滕霏的文章是从爷爷奶奶的日常入手,文章很长,简单说一下文章的大概:
她的爷爷奶奶吵了一辈子,有时候是菜不小心买多了爷爷吵奶奶,有时候是爷爷不服管教,被奶奶揪着耳朵的训斥。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滕霏都认为,爷爷奶奶之间,只有亲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突然懂得了爷爷奶奶之间的爱情是多么可贵。
爱一个人,就要对他(她)爱护。
爷爷不能吃蛋黄,奶奶希望他每早吃两片蛋白;
奶奶腰不好,菜买多了拎着很重,爷爷看了心疼;
奶奶晚上爱打空调,爷爷怕她受冻感冒……
爱一个人,就要对他(她)负责任。
爷爷会在奶奶出门前,多塞几张钱在她的皮夹里,会把围巾提前拿出,会检查她的雨伞有没有在包里;
奶奶会在爷爷打扫后,催着他去洗澡,帮他剃胡须和头发,将他衣服洗掉。他们彼此负责了一辈子。
奶奶身高不行,揪爷爷耳朵时,爷爷都会故意弯下腰,嘴上叫着疼。
看完不仅感叹女孩的卷子干净整洁,字迹工整,更为这么小的年龄里,竟能有如此正的三观,看问题如此透彻而点赞。
不少网民评论说:
“初三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感悟,很叫老师和家长放心啊,谈了恋爱也不用过多担心的好孩子。”
“家庭是最早的最好的最重要的学校,父母长辈的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一直都有许多老师、教育家说过,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而女孩也通过长辈们的爱情,慢慢感受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婚姻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不同观念的碰撞,年轻人,特别是90后和00后们,愈加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对婚姻有自己的看法和憧憬,但也有自己的烦恼和疑惑。
请家长们想一想,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什么?
是子女考入最高学府?
是他们毕业后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还是他们的功成名就?
我认为,上面列举的那些可以是某种检验,但都不是最终的检验。
那么最终的检验是什么?
我说,最终的检验是子女的婚姻质量;是他们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精神层面共同成长;是他们的亲密关系能否带给他们身心的满足。
孩子的婚姻是一个家庭教育质量自然而然的反映。
孩子成年后吸引异性的能力,吸引什么样的异性,择偶的品味,还有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的历程,自然而然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不是吗?
可能有的家长要问了,那你作为一个家长,到底想怎么为孩子负责呢?我们怎么去让他为未来的家庭幸福做准备呢?
答案只有四个字:言传身教。
滕霏的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和她妈妈常常想,如果将来女儿长大后遇到一个我们觉得不好的男孩子,一根筋地要嫁给他怎么办?
我们担心到时劝她劝不住,所以一直以来有机会会跟她谈谈爱情和婚姻方面的话题,有个预热,到时真遇到问题有个铺垫。”
在这样的想法引导下,爸爸从女儿小学五六年级起,就会跟滕霏聊身边人的爱情和婚姻。
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也有,然后,跟孩子一起分析怎么样的感情两个人可以一起白头,“没想到,真的起作用了。”
言传固然重要,身教的力量也很强大。
陈学冬在《我家那小子》里哭了,蜷缩在地上流泪的样子很让人心疼。
他哭,是因为黑夜总是会揭穿人的孤独。既然这么需要陪伴,为什么不谈恋爱呢?
陈学冬说,可能是受了妈妈的影响:
“害怕失望,所以才会逼迫自己去享受孤独吧。其实和我母亲是一样的,在我七岁的时候离婚,到现在她没有再组建家庭。”
“因为她害怕失望,(害怕)那个人比我爸更差,可能没有这个年龄和心态再去承受这个事情,她也不想我难过。”
离婚21年,陈学冬妈妈没有再结过婚。
引人唏嘘的同时,居然看到很多人留言说,她们也一样,经历了一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对男人充满失望,决定永远不再结婚。
但一味的躲避婚姻,恐惧婚姻,不仅影响自身,还会影响孩子。
看陈学冬提到爱情的样子,就知道他对亲密关系肯定有恐惧心理。因为母亲对爱情的怀疑,一定会传递给孩子。
一个人父母的婚姻状态是影响其婚姻状态最为重要的动力因素。
当一个人父母的婚姻是稳定的,那么他的婚姻的稳定程度就会高得多;
如果一个人父母的婚姻是冲突不断或存在外遇或离婚或再婚,那么他的婚姻里会有非常高的概率再现父母的婚姻模式。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孩子是“家庭中的救世主”,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本能——保护家庭的稳固。
孩子会想法设法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当父母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去做一些措施去挽回。
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对婚姻不忠诚,那么孩子会非常憎恨他,这种憎恨感会维持一辈子,甚至会把自己人生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于他。
我有一个同学,他父亲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工作也不错,在外面出轨不断,而他母亲过得非常痛苦,又不敢离婚。
他从小就目睹母亲的惨状,恨透了父亲,父亲要他做什么,他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来,他就是要报复父亲,不想父亲过得好。
那个时候他就打架、抢劫、混黑社会,他的父亲光警察局就跑了好几次,每次看到父亲因他的事垂头丧气,他就觉得很解恨。
后来他长大了,变成了废柴一个,游手好闲,一事无成,连老婆都娶不到。
几年后,他的母亲因病过世,只剩父子俩在家里冰冷相对,有一次他父亲摔断了腿住院,他连医院去都没去。
据说那一次,他的父亲在病床上偷偷抹眼泪,因为他看见别人都有子女照顾,自己却没有。
他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包养小三,家里的钱挥霍得差不多,到了晚年,早就失去劳动能力,儿子又没有能力养家糊口,还对他怀恨在心,他晚年的生活过得十分凄凉。
街坊邻居都说他这是罪有应得,他不但让妻子痛苦一生,还亲手把自己的儿子送入歧途。
孩子成长过程中身边好的婚姻模板则可以为孩子提供爱的滋养和正确的认知,滕霏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原本以为:
爱是轰轰烈烈,缠缠绵绵,是文艺片中,少男少女的互相试探;
是欧美电影中,男主女主的至死不渝;
是武侠小说中,缠绵悱恻的恩恩怨怨……
可是都不长远。
少男少女的试探,不及爷爷奶奶对这婚姻的万分坚定;
男主女主的至死不渝,不及爷爷在大雨天为奶奶买了一筐螃蟹;
江湖儿女的恩恩怨怨,不及爷爷奶奶的小吵小闹,我逐渐懂得爱情是这个模样的。
可见,真正好的爱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爱是对对方一点一滴的呵护,而不是多么感天动地的诺言,又或者是多么轰轰烈烈的开端。
其实,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接触的信息量大,关于爱情,对此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但爱情似乎是父母们和孩子最少聊的话题,中国人的含蓄加上父母们觉得小孩子不必了解太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个看似敏感的话题成为父母与孩子交流的空白区。
但这个话题总是无可避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成长也至关重要,不如借此机会,和宝贝好好聊一聊爱情与恋爱观。
不知道如何开口的也别慌,以下精选了几位家长和专家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我该如何和自己的女儿们探讨爱情呢?我不可能成为你们爱情路途上的向导,也无法替你们解除不可避免的苦恼。但是,我可以事后告诉你们,这是人生的滋味,去尝尝,没关系。
爱情的最初总是甜美的,之后或许有百般滋味,或苦或涩,但最初的甜还是令人着迷。你们恋爱了,我很开心,只是一切都别着急,爱情的甜美要细细尝。
——黄磊致女儿的一封信《爱情的滋味要细细品尝》(节选)
好的爱人应该是这样,他很懂你的“病”,你很懂他的“病”。正因为很懂得,才能做彼此生命里的解药,互相滋养对方,一路前行,不离不弃,也才能真正地做到爱的很深。找一个什么样的爱人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相爱、爱情、爱人,都是让我们通往自己的一条路径。
——心理咨询师给女儿的信《爱上什么样的人最幸福》(节选)
如果女儿在恋爱中的种种选择,无涉她的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我就会再和她聊聊如何保护好女性的身体,在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爱情乐趣时,能不能尽量也让自己的身体为生育、为遇到希望稳定下来的伴侣留好本钱。
——来自一位母亲《怎么和青春期的女儿谈谈恋爱观》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圣的情感,而且没有之一。美好的爱情包含了坚贞、执着、包容、责任等等几乎所有人类最高贵的特性,要想获得它却也相当不容易,不光要有独立、坚持、豁达的心理基础,还要有作为正常人类基本的物质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警察父亲的温情笔谈《和儿子谈谈爱情》(节选)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爱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形色色的爱情观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进孩子生活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家长还是对爱情问题避而不谈或是抵制打压,反而会适得其反。
家长应该敞开心扉地和孩子谈论爱情这个话题。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人更适合自己;而如果父母仅是说教不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
另外,家长也需以理性地方式看待自己过去的情感经历,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包括失败的经历,但需注意不要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扩大成社会的惯例或是用自己的经历来预言孩子的未来。
——哈佛大学儿童专家《如何跟孩子谈爱情》(节选)